20世纪80年代,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,羌年得到恢复。1986年十月初一,“首届在京羌族同胞‘羌历年’庆祝大会”在北京举行。此后,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羌族人都会庆祝羌年。2024年12月5日,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“羌年”从“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转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这是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!
羌族过新年,实际上是每年一次的庆祝丰收和感恩的活动。羌族释比经典《木姐珠》中说,天神木比塔的幺女儿木姐珠,执意下凡与羌族青年斗安珠结婚。临行时,父母给了树种、粮种和牲畜作陪嫁。木姐珠来到凡间以后,很快繁衍了人类,所种的树木骤然成林,粮食丰收,牲畜成群。木姐珠不忘父母恩泽,便在秋收以后把丰收的粮食和肥壮的牲畜摆放在原野上,向上天祝祷。从此以后,羌年就成为羌民喜庆丰收、感谢上天的日子。
以前羌年庆祝活动由各村寨自行组织。羌年来临,各家各户便忙着杀猪宰羊,蒸“瓦达”(一种用荞面包肉和豆腐做成的三叉形大蒸饺),有的还用麦面做成牛、羊、鸡、马、狗等各种形状的彩色祭品,以祭祀祖先和天神。有的人家在墙壁画上“万”字格,表示庆祝人畜兴旺,庄稼丰收。羌历年当天,全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,带上祭品、咂酒和食品出门,到野外参加庆祝活动,青壮年男子还在彩色腰带上插一支两尺多长的油竹管,内装三根锦鸡长翎。
为了适应现代形势,现在恢复的羌年则演变成以县为单位举办庆祝活动,活动内容也变为以娱乐、商贸为主。汉族的春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,羌族的新年则不同,是一个开放的、社会性的节日。人们走出家门,聚在一起,共同欢度佳节,共同庆祝丰收,共同憧憬未来,气氛喜庆而热烈。因而,羌年不仅被羌人看重,也深受北川各族人民的喜爱。
1986年在京羌族同胞提议恢复羌年以后,1988年开始,阿坝州的茂县、汶川、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县商议,四县轮流主持,开展联合庆羌年活动。1991年11月6日,北川在老县城龙王滩体育场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庆羌年活动,万人空巷,受到一致好评。2003年10月25日,北川成立羌族自治县,百姓欢呼,奔走相告。